星巴克與瑞幸這兩家著名咖啡品牌最近在輿論關注上又開始干上了。自從天才少女谷愛凌奪冠,讓谷愛凌代言的瑞幸品牌成了受益者。與其相互映照的,是星巴克產品漲價登上熱搜,隨后引發大眾吐槽。
對比兩個企業的生意,星巴克發布的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,星巴克在中國的同店銷售額下滑14%,同指標對手瑞幸卻強勁增長80.70%,且門店數量達6024家,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之一。
回溯1999年1月,作為亞太開拓計劃的重要一環,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出了第一家店,引發萬人空巷。星巴克進入亞太市場,可以說為一代亞洲人提供了咖啡教育。至今,星巴克依然是中產階層中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語言的社交品位坐標。如果見面不知道約哪里,去星巴克總會是比較體面和可靠的。
可是中國市場的確有著外國人難以琢磨清楚的神奇魔力,深不見底。瑞幸的成功,背后的確是資本投入與互聯網玩法的勝利,但是看得見的,依然是對年輕人的重視。這個重視,不是說推出一些很萌很潮的形象來吸引人就算了,而是充滿了戰略意識,值得行業深思。
比如輕車熟路玩轉互聯網,收獲大批Z世代粉絲;不斷產生的爆品,并非由管理層自上而下一級一級的決策結果,而是源于員工的“海選”;通過社交媒體平臺,穩固存量的同時,更不斷開拓增量。這些在成熟中年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幼稚玩法,卻是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市場占有率的提升。當然,核心來看,從價格到姿態,瑞幸面向收入未豐群體的傾斜,是其提升占有率的關鍵。
相比之下,老牌星巴克的穩重策略,長遠來說可能會更抗打,但是面對變動中的市場卻可能明顯失去彈性與應變能力。這個情況就和許多國外汽車品牌在華的表現一樣。滿心以為許多中國人都喜歡崇洋媚外,看了國外的電影電視就會追逐他們的生活用品。結果車子進了國門才發現,幾年下國人來沒了新鮮感之后,賣都賣不動,只能國產,國產還是不奏效。由此退場的不在少數。
當然,年輕人主導的市場本身就是變幻莫測的,如今對成功者的總結,往往都是選擇看得見的理由。但是失敗者是怎么變糟糕的,消費者大概理解得最清楚。自信可能是傲慢,堅守可能是頑固,認為必須對中國人繼續“教育”的大有人在。另一條路上,也有的為了實現擴張,偷工減料,降低標準,蒙騙用戶。
這兩種路徑其實都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。畢竟互聯網時代,信息已經非常透明,消費者經驗和觀察都是能共享和傳染的。無論是瑞幸還是星巴克,企業掌握絕對秘密和權威的難度也越來越高了。市場的分化,對企業是挑戰,對公眾來說卻是幸事。
當然,對于瑞幸來講,自身尚有短板,任重而道遠。(評論員戚耀琪)